高温回转管式炉在新能源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介绍
高温回转管式炉在镍钴锰酸锂(333、442、523、622、811)前驱体的干燥、预氧化、烧结,钴酸锂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的烧结,锰酸锂的烧结,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的脱水、烧结,锂电池废粉的烧结,天然石墨、人造石墨、硅碳、生物质碳等负极材料的碳化、CVD气相包覆等介绍.
一、正极材料前驱体处理
1. 镍钴锰酸锂(NCM,如333、442、523、622、811)前驱体
-
干燥与预氧化:在回转窑中于100~600℃进行预烧,时间约5~6小时,将氢氧化物前驱体转化为氧化物,释放水分并初步氧化,提升后续烧结效率。
-
烧结:与锂源(如碳酸锂或氢氧化锂)混合后,在高温回转管式炉中于700~950℃烧结,通入空气或氧气,形成层状结构,控制晶粒尺寸与阳离子混排程度,提升容量与循环性能。
2. 钴酸锂(LCO)前驱体——四氧化三钴(Co₃O₄)
-
烧结:与碳酸锂混合后,采用两段式烧结(如700℃保温200min + 950℃保温540min),通入空气,控制晶粒生长与表面形貌,提升压实密度与电化学性能。
3. 锰酸锂(LMO)
-
烧结:采用分段升温工艺,先在200~300℃脱水,再在850~900℃高温烧结10~12小时,通入氮气或空气,形成尖晶石结构,掺杂Al、Ti等元素可提升结构稳定性。
4. 磷酸铁锂(LFP)前驱体——磷酸铁(FePO₄)
-
脱水与烧结:在回转窑中于700~800℃脱水并分解,控制升温速率避免局部蒸汽压过高,确保结晶度与相纯度;随后与锂源混合烧结生成LFP,控制粒径与碳包覆均匀性。
二、负极材料处理
1. 天然石墨、人造石墨
-
高温碳化:在回转管式炉中于1000~1200℃进行高温热处理,去除杂质、提升石墨化度,改善导电性与循环稳定性。
-
CVD气相包覆:在高温下通入碳源气体(如甲烷、乙炔),在石墨表面沉积一层无定型碳,形成“核-壳”结构,提升首次库伦效率与循环性能。
2. 硅碳复合材料
-
碳化与包覆:将硅粉与碳源混合后,在回转炉中于600~900℃碳化,形成Si/C复合结构;后续可通过CVD工艺进一步包覆碳层,缓解硅体积膨胀问题。
3. 生物质碳
-
碳化处理:在惰性气氛下于600~900℃热解生物质(如椰壳、稻壳),制备多孔碳材料,调控孔隙结构与比表面积,适用于快充型负极或电容型材料。
三、锂电池废粉回收处理
-
烧结再生:将回收的正极粉末(如NCM、LCO)在回转炉中于600~900℃烧结,去除有机物、分解碳酸盐,恢复晶体结构,实现材料再生。